一个元代的除夕夜鬼故事(虎年快乐!)
我发现越来越多人不会贴对联了,随便看一个,上下联都是反的。看我家邻居这个,反的。
上联仄声收,下联平声收,然后看横批,横批如果是从左往右写,上联就贴左边,反之则右边。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春节既没回家也没在国外玩。除夕夜翻了一本元代志怪小说集《异闻总录》,里面收录了一个除夕夜的鬼故事,和大家分享下。
“京師風俗,每除夜,必明燈於廚廁等處。
(京师一代有这样的风俗,每到除夕夜,都要在厨房、厕所这些地方点上灯。)
謂之照虛耗。
(这种风俗叫“照虚耗”。)现在有些地方依旧有这个讲究。“虚耗”指的是“虚耗鬼”,这个鬼的技能是让你家财散尽,让所有喜事都成丧事,堪称瘟神。
说起虚耗鬼,大家可能没太听过,但钟馗都知道叭?钟馗历史上第一次亮相,就是抓虚耗鬼。
《唐逸史》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唐玄宗做梦,梦到一个穿红衣服的小鬼,偷了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还得意洋洋在玄宗面前显摆,玄宗问他是谁,他说,我叫虚耗。虚者,望空虚中,盗人财物如戏;耗者,耗人家喜事成忧。
玄宗大怒,要叫殿前武士捉拿。就在这时,蹦出来一个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穿着朝靴,捉了小鬼,先挖掉他的双眼,然后把它劈开吃了。玄宗问他是谁,他说我叫钟馗。玄宗醒了之后找吴道子画出了钟馗画像,此后,家家户户就贴钟馗来驱鬼了。
除了贴钟馗之外,对付虚耗鬼最好的方式就是点油灯,也就是前面说的除夕风俗“照虚耗”,油灯彻夜不灭,来日方熄。
有趙再者,令二小鬟主之。
(有一户人家让两个小丫鬟负责除夕夜点灯这件事。)
一鬟利麻油澤髮,遂易廁燈以桐膏。
(这里的“利”应该是“贪利”的意思。古人也有护理头发的习惯,通常使用各种油膏,麻油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麻油还能拿来点灯。在这个故事里,除夕夜点的应该就是麻油灯。其中一个小丫鬟为了搞麻油来润头发,把本应该拿来点厕灯的麻油给贪了,用桐膏代替。桐膏也可以点灯。)
夜分,他婢如廁,見婦人長三尺許,被髮絳裙自廁出。
(等到夜半,有其他的婢女上厕所,见到一个身高三尺多的女人,披着头发,穿着大红色裙子从厕所里走出来。胖友们知道,现在一尺是33.3333333厘米,古代的一尺要比现在的一尺短,商代一尺不到20厘米,秦汉一尺20多厘米,总体来讲,一尺的标准是越来越长,到宋元时期,31cm左右,和现在接近了。三尺多也就一米高吧。
个子小,又穿大红色,这是为了和前面说的虚耗鬼形象印合。)
攜小箱,盛雜色新衣,摺於壁角。
(女鬼拿着一个小箱子,盛满杂色新衣,折叠于墙角。)
婢驚呼而返,告其同類,皆往觀,至則無所見。
(这个婢女大呼小叫跑回去告诉其他人,婢女们一起去看,等到了以后却并没见到女鬼。)
獨易油之人,大叫仆地。
(唯独之前换油那个丫鬟,“啊”倒地不起。)
眾扶歸,救以湯劑,移時方甦。
(众人扶她回去,给她灌汤药,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苏醒过来。)
言先不合輒以桐膏易燈,才至此,為鬼所擊。
(她说,之前不应该拿桐膏替换麻油,刚到这,就被鬼所偷袭。)
云:我為人登溷不作聲,致我生瘍,痛甚。
(这里的“为人”不是说为人如何如何,而是说做人的时候。
“登溷”指上厕所。“溷”最早指猪圈,你看这个字里面圈着一头猪“豕”。为便于积攒肥料,秦汉时期,厕所和猪圈往往是二合一的,大家去博物馆的时候注意看一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什么要叫“登溷”?因为那时候厕所都是架高的,有个梯子,人爬上去释放,所谓“登”。厕所就架在猪圈一角,二层一使劲,biu翔落猪圈,就成了猪的饲料。
人们如厕时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还有配乐猪叫声。
所以,古文中,“溷”和“厕”都有双重意思,指厕所,也指猪圈。
《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汉武帝儿子燕王刘旦筹备谋反的时候,天降不详之兆,彩虹下垂到宫中水井,把井水吸干了,而且,“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这里的“厕”就是指猪圈。宫中养的猪全跑出来了,撞坏了厨灶。
多说几句。古代对“登溷”还有个雅称。苏轼曾点评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此艄公登溷处耳”,意思是,这描写的是船家上厕所吧。想象下,船家喝多了,弃船登岸,对着岸边大树开闸放水,如释重负的同时,仰头望见天上残月,晓风徐来,杨柳拂波,胸怀大畅,意境确实不错。后来,人们也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指代上厕所。
“瘍”在这里不是指溃疡,指疮。
鬼说,我做人的时候,上厕所不作声,导致我屁股生疮,疼得冒泡。这个逻辑不是很懂。上厕所不作声,意思是不说话还是释放过程不发出声音?为了不发出任何声响,所以一丝一缕往外憋,长此以往,局部功能紊乱,导致痔疮?这个理解对吗?
正藉今夕油以塗之,爾乃敢竊換。
(正好借今天的灯油来抹屁股,稍解疼痛,你居然敢偷换!)鬼边说边打这个丫鬟。
方毆擊間,家人輩來者多,乃舍之。”
(正在削她的时候,好多人来了,鬼这才放过了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除夕不要一个人过,否则,被鬼揍了都没人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