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精选3篇)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清明》诗,流传至今,成了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每到清明来临之际,都会被无数人朗诵吟咏。其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一千多年后,成了清明期间最深入人心的天气标签。
那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雨纷纷“呢?它有没有科学依据?虽然民间有各种说法,但气象专家解释说,从专业角度讲,“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有科学依据的。
众所周知,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春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中国传统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
每年的清明节都在四月五日前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意。这时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满园春色。即便如此,到了清明时节,正是寒冷过去,春天来到的时候。这时,来自西伯利亚、长期霸占江南的冷空气开始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其二,在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其三,清明前后,地球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虽然它预示着天气回暖、花红柳绿,却也常常“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如果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就叫“泼火雨”,也就是“清明雨”。杜牧所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篇2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故事 篇3
七月十五,鬼节前后三天,家里一旦丢了东西,就不能找了。
这规矩,是老街大油商海爷府上的大奶奶立下的。
照大奶奶的说法,鬼节那几天,到处都是鬼,鬼看见喜欢的玩意儿,顺手就拿去玩两天。人若是找急了,东喊西叫的,鬼会不好意思,一不高兴,就把东西给毁了。人生苦短,干吗要跟鬼过不去?
往常的鬼节,府上也就丢个盆啊勺啊,或者斧子剪刀的,且鬼节一过,大多还都找着了。可这一次太蹊跷了,竟然丢了个活生生的大姑娘!
姑娘名叫小翠,是大奶奶的贴身丫头,平日里,她伺候大奶奶的起居,比伺候亲娘还细致。
大奶奶吸水烟,烟丝是从南方运来的,用青纸包着,胭脂盒般大小。打开一闻,三步开外有奇香,据说京城老佛爷最爱这个。
这烟易潮,潮了还不能暴晒,否则会走味。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在特制的铁板上,用火来炕干,边炕边用食指快速拨动。小翠每炕一回烟,指尖都有个亮晶晶的小水泡。
小翠失踪那天,随大奶奶到街上闲逛,大奶奶看街边金灿灿的炸香干很诱人,忍不住尝了两串,谁料不久便觉得肚子疼。大奶奶急匆匆去了茅房,便让小翠在外面守着,等大奶奶出来一瞧,小翠就不见了。
丢了小翠,大奶奶那真是跟掉了魂儿似的,茶饭不思,连水烟也不吸了。老爷怕大奶奶急出病来,派人四下寻找,可找了几天也没音信。
大奶奶叹道:“别找了,一定被哪个冤鬼借去了,你找太急,鬼会伤着小翠的……”大奶奶这话一下子让人想起头两天的怪事儿。
那天,因为觉得阴气重,大奶奶请了一副刚开过光的念珠,从小翠手里接过来线竟断了,珠子掉了一地。
大奶奶宽慰小翠:“遇上邪事,晚上放几盏荷花灯吧。荷花灯能搭救冤魂驶进南海,这叫慈航普度。”
当晚放灯时,别人的灯都漂得很远,唯有小翠的灯走走停停,漂到河中央时,竟沉了。
联想到这些,大伙对大奶奶的说法就更深信不疑。然而,半年过去了,尽管大奶奶经常拜佛、施善粥,可这鬼还是没有把小翠还回来。
人们便开始流传,说那天大奶奶身上带了不少银两上街,大奶奶去茅房把钱囊放小翠手上了。小翠见财起意,被娘家人藏起来了。
话很快传到小翠家人耳朵里,一家人百口莫辩,就拖家带口地跪到大奶奶府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冤。
大奶奶扶起小翠父母:“小翠对我贴心,这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我清楚。”
听罢,小翠她娘一把拉过小翠的妹妹小梅:“大奶奶,这是小翠的妹妹小梅,以后就让这孩子到您跟前使唤了,干个粗活,学点规矩。”
大奶奶微微侧脸瞅小梅,面皮细嫩,五官俊秀。特别是那一双眸子,恰如十五的明月,又如一对金灿灿的铜铃,仿佛眨一下就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多大了?”大奶奶问。小梅微微颔首,丝毫没有乡下闺女的畏缩怕生,声音似杨柳拂风般从容柔和:“回大奶奶,小梅十六了。”
大奶奶长哦了一声,乍听却像叹了一口气。半晌,点了点头,算是应允留下。
别的丫头刚进门,免不了挨骂受罚,可小梅举手投足好似被人调教过,章法礼数样样周全。
大奶奶家伙食好,但小梅从来只吃八分饱,且不食鱼虾,怕身上腥气,冲撞了别人。豆蔻年华长相又甜美,很快府里的人都喜欢她了。
这些喜欢小梅的人里面,就包括老爷。
这天,天气炎热,老爷书房的门窗突然关了。半晌,吱嘎一声,老爷出来了,满面红光,好似饮了美酒。
小梅也低眉颔首地走了出来,边走边整理衣襟,将额前汗湿的发丝理顺,俩眼东瞟西瞄,好似夜间出来的小老鼠。
小梅到园子里给老爷煎水泡茶,远远地看着刘婆婆走了过来。
刘婆婆以前是老爷母亲房里的丫头,后来腮里头起了块瘤子,半边脸鼓得老高。当丫头不妥,嫁又嫁不出去,遂留在了府里,干不了场面活儿,就看管府上的花草树木。
府上的人势利,都没把她放在眼里,只有小梅对她很客气。
小梅给刘婆婆递了个马扎,还从兜里掏了把瓜子给刘婆婆。
刘婆婆盯着炉火说:“这泡茶的水一沸太嫩,三沸太老,只有二沸,声如马蹄,泡茶最好。”小梅笑:“刘婆婆跟过大夫人,见多识广。”
刘婆婆半边脸一抽,像是笑了:“水煮过了火,能凉回去,可做人要过了火,就回不了头了。孩子,你懂吗?”刘婆婆的眼睛盯着小梅,似有一股子锐利,她脸唰一下就红了。
她知道刘婆婆说的是啥,故意装憨:“刘婆婆,我咋听得云里雾里的?”
“刚才这话,我和你姐也说过,她也说没听明白,你可别和她一样。”
小梅没言语,刘婆婆将瓜子壳顺手丢到炉子里,顿时,一条血红的火舌蹿了出来。
“你真以为那荷花灯会那么容易沉?念珠就会那么客易断?你姐如果是鬼借去的,还能回来,要是人弄丢的,恐怕就永远回不来了。”刘婆婆转身走了,小梅脑子里轰的一声,一片空白。
小梅想起娘带她进府的前一天,在她耳边传授男女之事。小梅听得腮红耳热,娘叹口气,穷人家的丫头想出头,只能靠这两下撑腰了……
炉火上的水开了,源源不断地翻滚到炉火里,烧成的白汽。
微风吹过,小梅一回头,冷不丁看到远处浓密的花丛中隐约像是有双眼睛,目光穿林打叶,有如腊月的寒风,锋利,阴冷。
小梅走过去,啥也没瞧见。
低头,却见脚下,散落了一地被掐碎了的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