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死后宫廷画师为他御制画像
在清朝的历史上,治国严谨的康熙大帝以圣明著称,能得到康熙赞誉并题词“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官员在整个大清历史上仅此一人,他就是在康熙年间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的封疆大吏——于成龙。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历史上于成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明末崇祯年间的落榜生成为清朝的第一个汉人两江总督,他得到了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题词,这是在大清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殊荣。由于他为官一生清廉正直,为国为民兢兢业业,在民间百姓们都亲切的称他为“于青菜”,那么于成龙是靠什么样的政绩获得两朝皇帝的赞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辉煌的传奇。
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一个汉人封疆大吏,官至江苏、安徽两地巡抚。于成龙在20余年的执政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雕塑
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于成龙变卖了家产凑齐了路费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赴任。这个地方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的小县城,位于广西柳州府的罗城县。据说那里民风彪悍,自从上一任县令被当地的土司杀死,再也没有人敢去赴任,于成龙听说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还大义凛然的说“荒芜之地,皆国家之土。古人尚知义不辞难,成龙岂可知难而退!人生一场,老死何为?”于是变卖家产凑齐了路费起程。亲朋好友都认为于成龙此去赴任凶多吉少。于是哭送他数十里,于成龙与亲人挥泪而别。
位于山西吕梁的于成龙故居
当于成龙变卖家产长途跋涉到了柳州罗城,眼前的现状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整个罗城县满打满算只有六十户人家,大多数人因为受不了政府沉重的徭役赋税和当地的治安混乱都纷纷逃荒到了外地。而当地的县府衙门是三间旧草房,大堂的台案就是推起的土坡盖上木板,如此破败的县衙如此荒凉的县城在大清朝估计找不出几个,竟让于成龙给碰上了。落败的现实并没有让于成龙退缩,他认为国家派他来罗城就是为民造福治理地方,他上任以后,立即下去考察民情了解当地民情风俗,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上奏朝廷请求暂缓罗城的赋税,让人们的生活能快速发展起来,还专门成立学堂,教育当地人学习道德礼仪,经过几年的发展,罗城在于世龙的治理下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外逃荒的人们也纷纷赶回家园,建设家园成家立业。于成龙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父母官。
如今的罗城古镇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市)知州,罗城百姓听说于成龙要走,送别的人们放声痛哭:“于大人离我们而去,我们没青天了!”成群的人们徒步把他送了几百里路,百姓们知道于成龙平时把自己的俸禄都救济给了百姓,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不足到达合州,百姓们热心地资助他,才使他有了能到合州去的路费。
于成龙任合州知州期间依然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在他的主持下各项工作大有起色,于成龙也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之后又任湖北黄州府(今湖北省黄岗市)同知、太守。于成龙的官职虽然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为国为民兢兢业业办事的传统美德。他每天工作到深夜二更(凌晨一两点)。有一次,他实在坚持不住了,眼前发黑,嗓子一咸,一股热血从口中喷涌而出,染红了公案上的一堆宣纸。仆役急忙把他扶到卧榻,收拾带血的宣纸准备扔掉。于成龙摆手道:“哀吾民生之多艰,一页宣纸一片血汗,不可因本府一时呕血而弃之。”
于成龙任职黄州府期间修建的二赋堂
由于工作出色于成龙被湖北巡抚张朝珍推荐为“卓异”,并被重用为武昌知府。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于成龙由武昌知府升任为福建按察使。赴任上船前,他让人买了几十斤青菜放在船上。随员们问他:“于大人,买这么多青菜干什么?”他说:“我们此去水路很远,这是咱们一路的饭食呀!”随员们很惊讶,继而更钦佩于成龙,他们深知于成龙做官为民正是从自己艰苦节俭的小事上做起的。可见于成龙当了按察使这么高位的官员,依然生活简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直隶(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因自然灾害闹饥荒,随着灾情的愈演愈烈。康熙升任于成龙为直隶巡抚负责直隶赈灾。于成龙立即赶赴直隶上任了解灾情,当时直隶的灾情非常严重,连树皮都被饥民们啃光只剩光秃秃的树干,每天都要饿死几十人。于成龙眼见形势严峻,考虑到直隶粮仓尚有库存,按大清律开仓放粮需皇帝亲自批准,但是从上奏请示到皇上批准,最少也需一个月,到时全省不知又要饿死多少人。于是他冒着杀头之罪,先赈后奏,下令全省粮仓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于成龙施赈后,才给康熙帝上疏,详细说明之所以采取紧急措施的原因。康熙帝不但没有责备于成龙,反而对他灵活处置为国解忧的措施大为嘉奖。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在懋勤殿亲自召见了于成龙,表彰他为“天下第一廉吏”,并赏赐白银、良马、御制诗等。
康熙表彰于成龙为“天下第一廉吏”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于成龙由保定动身,身着便服,骑毛驴不声不响回原籍山西吕梁山区方山县来堡村葬母。二十年前变卖家产外出当县令,二十年后身居巡抚大员两袖清风还故里。康熙帝深知他没有私蓄,葬母困难,专门赐他数百两白银,以资尽孝。
葬母完毕,于成龙又被提升为两江总督,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作为一品大员的于成龙,在富庶的江南任总督,生活照样非常清苦,每日食的是粗粮、青菜,所以江南人称他为“于青菜”。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积劳成疾,病故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六十八岁。二十三年后,康熙再一次南巡,仍然听到江南人民在赞颂于成龙,百姓们为了缅怀他们昔日的父母官还专门建立了于成龙祠堂,,康熙在于成龙的祠堂挥笔写道:“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以示对于成龙的赞颂。于成龙光荣的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去世后被皇帝亲自撰写祭文碑文纪念并让宫廷画师御制画像的官员。
康熙命宫廷画师御制的于成龙画像
乾隆皇帝也曾数次遣官祭于成龙之祠,并御书“清风是式”四字。此后几百年里,于成龙为官清廉正直,为国为民兢兢业业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儿女,一直到今天于成龙精神仍然在发扬光大,愿伟大的祖国在中华复兴的道路上出现更多的的于成龙去创造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