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简单地生活》:我的东西很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同学:屯了很多课程,买了很多书,收藏了很多文章,却没有花时间去看去内化,甚至一节课也没有好好上过;家里柜子里的衣服饰品堆积如山,不会再穿的衣物继续囤放舍不得扔;手机上安装了诸多APP,得到、知乎、喜马拉雅......使用率低又不想删除还经常卡机。
最近,她眼看着手边和家里的东西越囤越多,情绪也变得焦虑紧张。我告诉她,试试“极简主义”,最大限度把生活变得简单。
《我决定简单的生活: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作者佐木典士,也曾一度被繁琐杂乱无序的生活困扰着,后来践行”极简主义”,其核心就是只留下真正需要的东西,扔掉多余的东西,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喜欢的事情上。他也因此收获了有序有趣的人生,成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极简主义者之一。
目前,该书在日本亚马逊上的书评数量和读者评分均已超过同类畅销书《断舍离》。相信作者分享的减物减欲心法,能够帮助每一个生活在焦虑都市圈的人,重拾幸福本源,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一、人为什么总是“喜新厌旧”?
01、差异减少,人的神经网络感受不到刺激
曾经非常想要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时间久了,神经网络感觉不到差异,渐渐习惯变成理所当然的存在,随后产生厌倦。比如,男人一开始拥有一辆小车很满足,渐渐的厌倦了国产车,每次产生厌倦就要购买更高等级的新车才肯罢休。再比如,送给小孩子玩具戒指,她很开心,没过多久厌倦了这个玩具,会再要求买更新更好看的戒指。
于是,人们一边为了幸福去追求去获得,另一方面,在得到后变得习惯甚至厌倦。如此循环,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珍视的东西是什么,陷入永不满足永不幸福的怪圈。
02、通过物品,更快展现自我价值
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比如温柔、智慧、勤奋,是需要通过长期相处才能发现,而通过物品表达内心则是最迅速的方式。举个例子, 明明不能将看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却仍然一味的囤积书籍,无非是想通过书架和堆积的书本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开车豪车穿戴名牌,也是同一个道理,可以直接明了向他人表明,自己是一个富人。
绝大多数人,用物品标榜自己的品味,以为买什么样的东西,自己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殊不知,物品只是工具,并不能代表我们。
去年的热播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袁姗姗被曝光房间“脏乱差”。在她的家里,沙发和椅子上全是衣服,梳妆台和浴室柜、洗手台面全是化妆品,各种电器的电线缠绕在一起,简直是走不进来人的现场。袁姗姗毫不避讳地说:“我每天都糊里糊涂地在生活,家里乱七八糟,每天都在找东西。”
在物质过剩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当你手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势必在管理物品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被冠以“第二盖茨”、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万年不变地穿同款T恤和牛仔裤,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有一次在公开场合,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不想每天睡醒的清晨在纠结穿什么衣服上浪费时间,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去做。”
乔布斯如是说:“你的时间有限,请不要为别人而活。”同样,你的时间有限,请不要为物品而活。
二、舍弃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自己明明处于可以改善的状况中,并且有能力去做,却在一次次体验舍不得丢弃的失败后,最后放弃改变。
佐佐木典士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法丢掉或舍弃的性格,只不过舍弃的技术还不熟练而已。舍弃“无法舍弃”的刻板印象,是精简物品的第一步。
书中列举了70多条减少物品的法则,最核心的原则是:只留下自己的确需要的东西。以下是我挑选出的5条极简主义的减物心法。
01、从最显而易见的垃圾开始扔
你可以从积累成功的经验开始培养扔东西的好习惯。比如,扔掉过期的食品、扔掉破旧的衣服、扔掉空瓶子、扔掉坏了的家电等等。
02、同一样东西超过两个以上也要丢掉
例如有三把剪刀,可以从三把中挑出一把扔掉,选择的标准很简单,扔掉不喜欢的,没有在用的不好用的,减少了剪刀的数量,并不妨碍日常剪东西,减少了圆珠笔的数量,也不会让你不能写字。
03、舍弃一年没用过的物品
一年都没使用也不影响生活的物品,明年依旧派不上用场。对于三年只用一次的物品,不妨租借,停止浪费金钱和精力在维持与管理这些杂物上。
04、舍弃因虚荣心而囤积的物品。
用豪车名表包装帅气形象,为了发朋友圈而买的健身装备……每个人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彰显自己。需要经常反省是:“这个东西真的是因为喜欢而拥有的,还是因为想要通过物品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而拥有的?”如果只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东西,请丢掉吧。
05、将难以舍弃的物品拍成照片。
孩子做的手工艺品,旅行的纪念品,收到的礼物、把这些难以舍弃的物品拍成照片后,就可以轻松舍弃了。其实,难以舍弃的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是跟物品相关的回忆,拍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随时怀念。
日本知名博主麻衣,童年生活在极其“脏乱差“的环境,自称“废弃物的墓地”,后来成长为“扔东西的变态”,并把这段经历画成绘本,被拍成了电视剧《我的家中空无一物》。她用一个“扔”字贯穿了她的精神哲学,“啥也没有”是她家的真实写照。当她的外婆离世时,又给麻衣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人活一辈子究竟要留下些什么?一生真的想要带走的又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凡事力求简单,直至不能再简。”
生活像一团麻,纷繁复杂,舍弃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获得。当身边的物品越少,腾出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多,就越有充沛的精力去做珍视的事情。
三、决定不做什么和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凯瑟指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给人更多的幸福。
减少物品后,可支配的时间就能增多。买东西的时间、找东西的时间、关注垃圾信息的时间自然减少了,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最可贵的是,要操心的东西少了,生活效率变高了,内心也变得更加宁静。不用刻意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
当我们能从“买买买塑造独一无二的你”的陷阱中跳脱出来,会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缺。
当我们不再做一只到处炫耀的“鸭子”,就能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更深刻地体会幸福。
正如《重塑幸福》说的那样:“幸福生活的关键不在于在乎更多,而是在乎更少,在乎那些真实的和重要的事情。”
结语:
《道德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舍弃我们不需要的物品,取消不必要的聚会,删除无用的信息,拒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大限度地把生活环境变得简单,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真正的幸福,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