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这个宝藏配角,历史上竟是被政敌吓死
政治斗争,你死我活,从古到今,上演了无数精彩的故事。但是你可知历史上竟然有一个政治人物,是被对手吓死的!
这个人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适之。
李适之调任各地各地刺史锻炼培养的那几年,长安酒仙谪仙人李白四处干谒,投赠诗文以求推荐,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成为千古名文,却未能如愿打动当时声名赫赫以识人著称的名人韩朝宗。这位韩荆州对李白未置可否,对李适之却大为赞赏,主动特别写报告向皇帝推荐。
时左相李适之
韩荆州的眼光不负盛名,李适之确是干员,因为治水有方,玄宗命令李适之撰写述功的碑记,太子李瑛题碑额, 永王李璘书碑阴,立在洛阳禁苑;还为他受迫害的爷爷和父亲平了反,加了爵。
从地方到中央,李适之一路声名卓著。
长安十二时辰的前两年,也就是公元742年,一个叫白居易的男孩出生,后来他把童年听说的历史写成一部帝王的爱情传奇《长恨歌》。
这一年,左相牛仙客去世,亚相兼刑部尚书李适之接过担子,进封左相,兼掌兵部,另加上一长串荣誉头衔,声望与圣恩无以复加。
宰相必起于州部,他是成功的典型。
《全唐诗》里留有他退朝之后的自叙: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
然后,他碰到了右相李林甫。
时右相李林甫
很快就乐不起来了。
和后代很多宫斗剧不同,唐朝皇帝的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按照最初设计,大唐中央核心行政机构是三省六部,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诏书,尚书省统率六部二十四司负责执行,三省决策、审核和执行分立,各司其职。三省长官统领各省,还要定期到政事堂参加办公会议,围绕核心参与决策的都称为宰相。但到唐太宗称帝,他做过的尚书令无人敢做,尚书省由主持工作的左右仆射两名副职代为参加会议。到剧中的玄宗天宝年间,尚书省长官已经在办公会议中消失,只剩下中书省中书令称右相,门下省侍中称左相。
长安十二时辰里,右相自曝不倒秘笈是揣摩人心,只用了一个旧茶盏就让圣人对宠臣高力士心生嫌隙。《资治通鉴》这本政治八卦百科全书里,右相挖一个小坑就轻松绊倒左相: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因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自认靠实干和才华平步青云的李适之很快尝到了本家大叔“口蜜腹剑”的滋味,明白了他的前任——名相张九龄鄙视的“目不识书”的左相牛仙客为什么对平级的李林甫唯唯诺诺,也真正理解了爷爷当年的处境。他和太子妃之兄、刑部尚书韦坚等人关系亲密,很快发现好朋友一个个陆续被依法贬官罢职。
他的决定很快,很简单:辞职。世界那么大,何况都是李家。
长安十二时辰之后两年,请辞获准,改授太子少保,太子就是剧中何监力保、李必追随的那个李亨。辞职当天宴请好友,写《罢相作》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首诗很有才子的情趣和机巧。其中的“圣”除了“圣上”之外,另有意味:三国时尚书郎徐邈酒醉,赵达来问事,徐邈说“中圣人”。赵达报告曹操,曹操大怒。鲜于辅的解释是“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关于惹事的唐诗,参看《二月春风似剪刀剪的是叶子还是太子:长安十二时辰里被编剧玩坏的唐诗》
这首诗成为他入选杜甫长安饮中八仙排行榜的原因之一,杜甫把他排在秘书监贺知章、汝阳王李琎之后,李白、焦遂之前,名次第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李适之以为从此就可以在家里继续和哥们喝酒吟诗弹琴合格撸串抖机灵。
很快,韦坚被指控勾连前太子试图对皇帝不利,这个主审的御史是吉温。还记得剧中那个在右相家里偷着吃鸡,后来接掌靖安司死咬张小敬的司丞好像也叫吉温?
长安不能呆,李适之再贬宜春太守。
为了让下面的结局更容易理解一些,先抄几条历史记录。
吉温其实也是出身名门,是前宰相吉顼的侄子。他很快就活成了一个传奇,当时就有了一个成语叫“吉网罗钳”,吉是吉温,罗是罗希奭,李林甫任两人为御史,吉罗承李的旨意,罗织罪名,严刑逼供,后世形容酷吏朋比为奸,制造冤狱,诬陷异己,陷害无辜,都叫“吉网罗钳”。《资治通鉴》说“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新唐书》记录他们的威慑力:“鞭楚未收于壁,而狱具矣。”吉罗两位后起之秀,现成的学习对象在剧中也提到过——张小敬常用“来氏八法”威胁别人,“来氏”是武则天时代的来俊臣,“八法”就是他研发的成果,这位酷吏的杰出代表留下了罗织一词和罗织指南《罗织经》专著传世。
长安十二时辰后的第3年,《资治通鉴》记载:又是在正月,李林甫奏请分派御史到各个郡县赐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死。御史罗希奭从青州到岭南,所到之处被贬的官员一一处死,“郡县惶骇”。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李适之前脚刚到宜春,收到谍报,御史罗希奭正赶往宜春,“忧惧”,仰药自杀。他在宜春当了三天太守,就地葬在宜春。时年五十四岁。
长安十二时辰后的第8年,李林甫年底病死,杨太真族兄、国舅杨国忠接任宰相,不等李林甫入土,联合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告他生前谋反。
等到过完年,正月刚过,玄宗下令褫夺李林甫官爵,罢免子孙,没收财产,流放岭南、黔中。遗体“攫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在1993年陈家林导演的电视剧《唐明皇》中,到李家宣旨,还劈了李林甫的棺材,亲手抠出嘴里的含珠,脱掉金紫朝服,只许按照庶民规格落葬的,是吉温。
1993年陈家林导演电视剧《唐明皇》中,吉温攀附的不止李林甫、还有安禄山、杨国忠等。没有豆瓣评分,获
第二年,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那一年的十年后,正月十三,上元节前两天,李适之的侄子们把他迁葬到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温泉里,离龙门石窟只有数里之遥。
又过了一年,安禄山、杨国忠翻脸,安禄山起兵,声称“诛国忠、清君侧”,“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史称安史之乱。
远看历史,“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就像李适之的墓志,简易含弘,漫漶不清。那些不同的个性、相同的命运,似乎都裹着精美的华服,藏在盛唐气象下的模糊影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