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舞出浓浓年味
巡游。
跳云的儿童。
跳云队伍。
腊月二十六这天,人口达3000多人的骆山村张灯结彩,喜迎嘉宾,这里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骆山大龙”正昂首腾跃,在家家户户门前热闹游走,但凡经过哪家,那家人便会将之前早已备好的鞭炮在门口燃放,迎接巨龙,一时间鼓乐铿锵,鞭炮噼啪,好不热闹。
从明朝万历年间算起,骆山大龙始舞骆山已经四百余年,它以近500位村民的队伍,几千人的参与规模,配上对天地自然敬畏的一套仪式,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每年临近春节时隆重舞起,增加了十里八村的浓浓年味。
制龙
古法轧制 72岁掌灯人沿袭舞龙古礼
骆山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前的广场上,几百名穿白绸衣裤、胸饰大红刺绣、头扎白毛巾,统一装束的村民和特意装扮一新的孩子来来往往、有说有笑,方圆百里期盼了一整年的舞龙盛会就要开始。
骆山大龙体长将近百米,共24节,号称“江南第一大龙”。大龙周身以白色为主,胡须宛若白色门帘,于四周飘然垂下,胡须上方便是整齐“白牙”,牙齿上是喜庆的红色龙冠,颜色亮眼。骆山村人人都知大龙传说,它跟明朝一位进士杨培庵有关。杨避雨时在庙中救了一条受惩的断尾小白龙,并将它带回骆山村。在小白龙的提醒下,当地人逃过了大风灾,为表感激,人们从此开始舞龙。也正是这个原因,骆山舞的是白龙,它的尾巴也因为断掉而呈短尾。长达3.2米的龙头出自72岁的民间扎塑艺人杨学虎之手。据他介绍,红色龙冠用毛竹按传统古法轧制,竹子就来自村后山上,扎时一根竹子劈成五根细条,对称而扎。龙冠上贴鱼蟹装饰,寓意靠湖而居的村民每年都能物美水丰。
龙冠的后面,就是龙头的“大龙洞”了。“龙洞里面原来点蜡烛、油灯,现在都换上电灯了”。扎龙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为舞龙之便,原来重180斤的龙头减轻到了135斤,龙头上青面獠牙的“点元魁星”,因为长相骇人,也以五彩装饰代之。
门外广场上,被称为“龙灯头子”的杨木海正在现场反复查看大龙。这位73岁的老人正是骆山大龙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身形偏瘦,腰板却挺得笔直。杨木海从11岁学习舞龙,熟悉全套程序,也是活动的带头人。“仪式分为起草、白龙开光和舞龙表演三步。”他说,这是传统仪式的沿袭。在他的带领下,骆山大龙陈列馆筹资建成,在溧水“梅花节”“草莓节”和南京市国际梅花节等大型演出活动中,都能看到骆山大龙腾空舞动的身影。
舞龙
一节龙身多人舞,欢天喜地祈平安
随着三声鞭炮声响,起草仪式开始:十面绘有蟠龙、麒麟、貔貅、蜈蚣等图案的大旗在前引路,接着是四盏大红灯笼和一盏小红灯笼,随后为66名6-12岁男孩组成的“跳云”队伍,而后才是“大龙”。大龙先是绕村而行,行至石臼湖滩进行白龙开光仪式,龙会会长拈香祭拜,请龙神,接龙神,随后再绕村巡山,行至舞龙广场进行整套舞龙表演,整个仪式才算完成。
近500人的队伍,加上后面跟着的群众,沿路每家每户出来看热闹的村民,大龙巡到之处,就是热闹燃起之处。昂扬的龙头下方,集合了20多位村民,先由两位村民将龙头顶于肩上,再有两人各在一边拉绳,其余十几人前后紧跟,是为轮换。“要走差不多两个小时呢,累了其他人就换上!”舞龙头的村民之一杨林林说,“暂时轮不上的还不乐意呢,大家都抢着舞!”24节龙身每节也安排了10人替换。龙尾有些特别,“龙头轻轻一动,到了尾巴这儿可就是大幅摇摆啦!龙尾有21个人舞呢。”负责龙尾之一的杨文斌介绍。
在集海湘航运有限公司上班的杨文斌其实已经住到了上海,每年舞龙,他却都要回来,“这是老祖宗传了四百多年的活动,如果哪年公司没放年假,都要向公司请假。”57岁的杨文斌是整个舞龙队伍中的最后一人,因为多次参与,他经验丰富,“舞龙尾摔跤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下雨天,经常摔,所以要多安排人替换。”
21岁的杨亭也舞龙尾。他就在麒麟门附近的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上学,才放寒假,“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看舞龙了,舞龙让我们年轻人有一种很深的家乡情。”小伙子动情地说。今年对于他更为特别,“以前都是跳云,今年第一年跟着叔叔伯伯舞龙”。
能参与活动也意味着家中男孩长大的开始。离他们不远,拿着两朵彩色云彩板道具正飞奔的小男孩杨成杰同样兴奋。但凡岁末舞龙,家有6-12岁男童的人家户户赶制新衣,都将自家孩子打扮得花团锦簇送去“跳云”。10岁的杨成杰摸着有黄色镂空披肩和黄腰带的黑绒布套装说:“去年第一次舞龙时妈妈特地帮我做了一套新衣服很漂亮,今年她又给我做了一双黄色虎头鞋!”只见鞋上黄色的虎须浓密柔软,一双“虎眼”晶晶亮,煞是好看!他的头上还戴了十来斤的头饰,上有红球点缀,下有垂下来的6根仿珍珠缀饰,也颇为精美。其他男孩也都与他一般装扮:眉心点痣,涂上口红,再加上白皙的面容和还未变声的稚嫩声音,十分可爱。
看龙
腊月骆山看大龙,走亲访友齐欢聚
很快,大龙将分为跳珠、跳龙和跳云三步开舞:跳珠为掌珠人引导龙首前行所做出的各种表演;跳龙人需分两队交替上阵表演;跳云的男孩在龙身围起“双龙出水”“满天星”“三角形”等阵式和“天下太平”等字样。
在江苏理工大学上学的陈瑜对舞龙的景象太熟悉了!“看完爷爷和爸爸舞,今年弟弟也开始舞了!”陈瑜今年还特地把附近蒲塘镇的两个高中同学一起拉来看,三位姑娘长发披肩,手挽手走在一起,笑靥如花。
对于多年来一直没离开过骆山的村民来说,舞龙更是一件凝聚了深厚感情的民俗。几乎年年舞龙头的杨林林就是如此。
45岁的杨林林身高一米八,身形魁梧,是村里有名的大高个儿,他也因此年年舞最重的龙头。出生在骆山村的他,从9岁开始和小伙伴跳云,大了后参加舞龙。杨林林在骆山村成家立业,育有一儿一女,10岁的儿子今年又像他当年一样加入了跳云队伍。舞龙对于这批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村民,更像是一种成长仪式。
在开小卖部的老杨看来,长长的队伍一走两个多小时,早已不仅是热闹,无论对举幡、跳云、舞龙以及跟在后面一起走的村民来说,这都是一次实打实的体育锻炼,尽管脚走得生疼,集体活动流汗的舒爽却更叫人畅快,路过他的小卖部时,人们也往往会进去买瓶水解渴。“这两年明显不一样了,很多人从城里(南京)特地赶过来看我们的活动呢!”老杨自豪地说。这不,今年来自南京的四五十位摄影爱好者就租了一整辆大巴车从市区赶来,带着“长枪短炮”连同多架高空拍摄无人机,加入到拍龙“大军”。
村头宽阔的圆形草坪上,舞龙仪式正式开始:大龙急速翻旋游走,“巨龙摆尾”“一字长蛇阵”“盘旋阵”等依次舞来,场面壮观。300多名舞龙的汉子快速奔跑的同时,喉咙里发出一阵又一阵洪亮的吆喝,这旺盛的生命力经舞龙盛会绵延四百余年,还将继续绵延下去。
据了解,因为舞一次龙要耗费不少人力财力,几百年间,骆山大龙舞动的频率其实并不高,有时几十年才舞一回。不过近些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部门的细致工作中,骆山人对骆山大龙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投入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去。“早些年生活没有那么好时,是家家户户摊钱、筹钱才能舞得起龙,现在生活富裕了,又有政府支持我们舞,这龙是舞得越来越带劲了,在舞龙仪式的带动下,老乡们的新年也过得一年比一年热闹!”杨木海这么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