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剖析《调音师》背后的真实内涵
法国短片《调音师》,短短13分钟,却让人欲罢不能,其中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意,需反复揣摩才能明白。
短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遭受挫折的音乐家,为了多赚些外快,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态,假扮了一个盲人调音师。然而,就在他享受这种不一样的快感,同时又满足了自己内心某种偷窥和愚弄旁人的心理过程之际,终于遭遇到了一起凶杀案。
凶手是个老妇人,刚枪杀了未知身份的老头。老妇人并不愿多惹事端,但因为调音师以盲人弱者的姿态纠缠,加上对门邻居的观望,调音师终于如愿以偿的踏入了这个门槛。
老妇反锁房门的举动,预示着事态的严重。而调音师在突然遭遇到死亡老头的凝视后,第一选择不是反抗,而是继续盲人的角色扮演,期望能逃脱生天。
不得不说,老妇三番五次的试探更加深了调音师的心理预期。瞒过了第一次,瞒过了第二次,应该还会继续瞒过去的。然而当他意识到因为笔记本而带来的危机时,老妇的高跟鞋已经停在了他的身后。
调音师陷入了危机当中,此时的他选择当一只鸵鸟:只要还在演奏,就不会有事。或许因为时间的推移,他能找到应对妙招。或许随着演奏的终结,生命就会戛然而止。随着开场56秒黑幕带出的啪嗒声,开放式的结局可以随意幻想,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很多人看了以后,会诧异,会说为什么不反抗呢?诚然,调音师是个强壮的男人,面对的只是一个老妇,却活生生的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必杀的局面。何苦呢?
然而,当我们站在调音师的角度出发,剖析下他的人生历程,一切就恍然大悟了。
他是一名音乐天才,曾经登上了盛大的舞台。当整片天空都为之绽放之际,他却遭遇了挫折。演出的失败让他一蹶不振,女友的摔门而出更是让他崩溃。
钢琴键盘枕头,说明他的偏执,或许在生命中,音乐是他唯一的亮点。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唯有音乐才能带来成就。
登台演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巨大压力,从他颤抖的双手就可以看出,生命无法承受如此之重。于是,当他失败后,就再也无法在公众场合下登台演奏。
这种心理上的难以承受,肯定是有历史原因的。短片中并没有说明他的早年经历,但从桌面上散乱的药丸药品,就能看出些许端倪了。在他的生命中,音乐和药片成了他的最大依赖。作为他唯一的亲密关系,女友头也不回的离开,就变成了最后的一根稻草。
曾经的音乐天才,成了一名调音师。或许某种偶然因素,他享受到了带着墨镜假扮盲人的福利。从此,他变成了盲人。
弱者总是被同情的,在弱者身上,人们总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卑微的存在,总是习惯上让人忽视和同情。调音师扮演着盲人角色,享受着种种福利,满足着内心的偷窥欲望,有时候更有那种掌控一切的上帝视觉。这种种遭遇让调音师进入了一种舒适区。他已经习惯于做一个盲人了!
从片中可以看到,调音师的嗜好是吃糖。而吃糖是会上瘾的。
是什么使得糖类变得如此难以抗拒?当糖接触到你的舌头的时候,就会触发甜味受体,也就是舌头上的味蕾的一部分。这些受体会向脑干发送信号,从而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而奖励系统则让你还想继续吃糖。而社交,性和上瘾性药物都会激活这个奖励系统。
调音师习惯于充当一个盲人,正如同他吃糖上瘾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的如此之深,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当面临危机时,他已经没有了正常男人的思维,而是以盲人的角色去思维和行事。尤其是老妇人再三的试探,更是让他加深了这种感觉,从而令人瞠目结舌的变成了老妇人钉枪下的祭品。
正如同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压力的挑战,而是退缩到了一种让自己愉悦的舒适区,无论是佛系还是啃老宅男等,无不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当行为模式变成习惯,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固定模式的巩固。然而,伊甸园始终是梦想中的,生活的焦虑压力总会让你回到现实。
做盲人习惯了,盲人的思维会带着你无视危机,甚至不敢发挥自己的潜在动能去对抗,只顾着躲避到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愿也不敢去面对外界的压力。
就如同他选择性的戴上了墨镜,这意味着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割裂,也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他害怕,害怕内心的虚弱被旁人看到,害怕自己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躲藏在墨镜后面,他享受着隔离于现实世界的卑微的快乐,享受着偷窥旁人隐私的上帝视角。即便如此,他也忍耐不住的想展现自身的掌控力,即便是面对过马路的老太太,也是如此。
可悲的是,最后的结局却是注定的,当你沉溺于舒适区太久太久,后背的钉枪就不知不觉中将你放到了砧板上,再也无法掌控自身的性命。
那么,如何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这才是我们所需要思索的。
再回到调音师本身,面对演奏的失败,女友的离去,莫非只剩下依靠药片来维系么?其实不然,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还很多。这恰恰反映出调音师本身的自恋极其严重,根本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就始终无法从失败中走出来。
无法成为音乐家,那么就不能成为一名老师么。即便身为调音师的工作,也是可以接受的,难道不是么?重要的是自己还有公众场合下演奏的欲望,绝对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与欲望。
与调音师相比,老妇人无疑算是江湖老狐狸了。无论是面对邻居突然出现的当机立断,还是再三试探调音师的眼盲,从其不动声色的应对,到胸有成竹的筹划,无不显示了她强悍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从现场看,家里正值装修。老头硬生生的死在沙发上,太阳穴上的血洞显然是钉枪的杰作。从姿势来看,可能老头在看电视,根本意识不到会遭此厄运。老来作伴安度晚年,哪怕是夫妻两人整日吵架拌嘴,恐怕也难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突如其来的人伦惨剧,这是为什么呢?
老头老太垂垂老矣,自然不会有什么情变纠纷。思来想去,恐怕也无非是拌个嘴吵个架罢了,能上升到杀人的层面,可见老妇人对老头的积怨有多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看到不少惨剧。毫无征兆的杀人,面对的还是自己的亲人,不禁要让人深思,这座情绪火山的爆发,要积累到怎样一个程度才如此!
从结局看,老妇人杀死了老头。但谁又能知道,杀人之前的家庭关系,又会是如何呢?
说不定在家庭里,老妇人是卑微的,需要长时间忍受老头的喋喋不休,甚或是某种言语或行为上的暴力。久而久之,卑微成了习惯,当老头再一次凌虐时,老妇人积怨已深的情绪因某种因素而引爆,继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以杀死老头的方式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正所谓,江湖走马,风也来,雨也去!人与人之间,得饶人处且饶人,又何必非要恶言以对恶语相向呢?更何况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更是需要彼此的关爱与照顾。
千万不要用践踏他人的人格,来彰显自己的强大。学会将心比心,学会从对方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关于这一点,尤其要面对陌生人,一定要警醒,因为你并不清楚,对方的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