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齐魏篇
韩、魏、赵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战国初期,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周边强国林立,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西边的秦国都是大国,与之疆土犬牙交错的韩、赵两国摩擦不断。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极具忧患意识和雄心壮志的魏文侯敢为天下先,开启了战国时代的第一次变法图强。
魏文侯
为了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图强。一是:废除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世袭俸禄。二是:废除井田制,尽地力之教,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对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土地产量,制定税收政策。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四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度。
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的成功为魏国成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的奠定了坚实基础。世袭制的废除,向各国招纳贤才,使魏文侯统治时期的魏国有了英才荟萃的局面。井田制度的颠覆。魏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在此过程里完成。通过武卒制度的确立,魏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魏国的武卒战斗力是整个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达到了一个高峰。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即位,重用名将庞涓,整备军队,使得魏国军事力量大为增强。魏惠王意欲统一三晋,扫平天下的野心愈加强烈。
庞涓
正当魏国野心勃勃想要独霸天下的时候,东方大国齐国也在齐国君主田因齐的统治下国势蒸蒸日上。公元前356年,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国力遂强。日益崛起的新兴超级大国齐国与天下霸主魏国之间的全面较量终究无法避免。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先是亲附魏国的,魏惠王十分恼怒赵国的胆大妄为,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派人奔往楚齐求救。
魏惠王
当时的邹忌鉴于魏国空前强大的国势,还不便与魏国正面交锋,提出不予救援,但另一位大臣段干朋却认为这是削弱魏、赵两国的绝好机会,提出暂不予救援赵国,等两国两败俱伤之际,分兵攻打魏国,救援赵国邯郸,这样既救援了赵国,也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深以为然,采纳了此策略。
在魏、赵两国激战正酣之际,齐军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然而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孙膑、田忌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庞涓被迫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设伏,一举擒获庞涓。桂陵之战,以齐国的胜利告终。但齐、魏两国的第一次较量并未结束。
孙膑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强大的魏武卒甚至攻入齐国境内,与此同时,魏国攻破赵国国都邯郸并占据一年之久。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赵国被迫签下城下之盟,齐国被迫释放魏国名将庞涓,各国暂时休战。
围魏救赵是齐国对魏国天下霸权发起的一次失败的挑战,虽然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辉煌战绩,但鉴于魏国空前强大的国力,未能撼动魏国的霸主地位。经此一役,魏国的霸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日后魏惠王称王准备了条件。同时,齐国改革后的国力也被提前全面展示出来,拥有着与魏国一较高下的潜力,引起了魏国上下的警惕。
前344年,魏惠王听从于卫鞅的游说,去侯称王。同时召集逢泽之会,邀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会盟,尔后同朝见周天子。逢泽之会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于是韩魏翻脸。前342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孙膑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马陵之战使得魏国元气大伤,丧失了霸主地位,随后各国痛打落水狗,魏国受齐、秦、赵三国三面进攻。魏、秦交战,魏军大败,主帅公子卬中计被俘。至此,魏国彻底衰落,丧失了争雄天下的实力,直至灭国。
商鞅
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齐国终结了魏国的霸主地位,一跃成为战时第一强国,三晋为齐国马首是瞻,俯首称臣。观泽之战被教训的秦国也被迫以西藩之臣向齐国谢罪。但齐国中原霸主的确立却引得南方大国楚国的不满,楚威王携楚国宣威盛世的强大国力对齐国发起挑战,齐楚争霸就此展开。
楚威王